爱岗敬业 团结合作
历史教研组现有教师9人,其中高级教师3人,中级教师6人,研究生学历4人。组内教师老中青结构合理,人才济济,能人辈出,总体师资力量较强。其中胡昌成老师是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首批学科带头人,福建省首批骨干校长,福建师范大学兼职副教授,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库首批省培专家,福建省教育学会历史专业委员会理事,福建省先进德育工作者,宁德市历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宁德市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指导组组长,宁德市名师,宁德市德育名师,宁德地区优秀教师。林秋华老师是宁德市第二届中学(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成员,宁德市中学“教坛新秀”。郭垣峰老师为“宁德市优秀教师”。教研组具备爱岗敬业、团结合作、服务奉献、与时俱进的精神,在经验丰富、作风严谨的资深教师引领下,已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带动了一批年轻教师的成长。

科研指导教研 教研带动教学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历史教研组坚持“以课题带动教研,以教研提升内涵”,发挥科研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密切课题与教学的关系,使课题服务于教学,使科研更贴近教育教学的实际,更利于教师的自我完善。近十年来胡昌成老师主持完成省级研究课题6项,黄先秋老师主持完成省级研究课题1项,林秋华老师主持完成市级研究课题1项,全组老师参与的省、市、校级科研课题多达二三十项。同时还认真开展好校本主题教研活动,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组集备时间集中学习,每个老师每学期至少必须承担一次的主讲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专题讲座与参与研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通过校本培训,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教师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学习成绩基本保持稳步发展,逐年提高。

日勤其业 硕果累累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研组成员积极参加课改培训,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方式上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重视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体现创新教育,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学质量提高有了新突破。教研组的教师们除了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还积极参加市级各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比赛,并屡创佳绩,在近几年内,胡昌成老师发表教育教学类论文近50篇,其中CN论文20多篇,开设市级以上专题讲座及公开课30余个,高中新课程课件比赛获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获省二等奖;黄先秋老师发表教育教学类论文10多篇,其中CN论文6篇,开设省级公开课2节,开设市级专题讲座及公开课8次,高中新课程课件比赛获全国一等奖和福建省一等奖各一次;林秋华老师发表教育教学类论文5篇,参加宁德市中学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参加宁德一中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一等奖,开设省级公开课1节,开设市级专题讲座及公开课、送教下乡等多达8节;余丽芬老师发表教育教学类论文6篇,其中CN论文2篇,开设省级公开课1节,市级公开课3节;黄丽彬老师发表教育教学类论文8篇,其中CN论文3篇,开设省级公开课2节,市级公开课3节、送教下乡3节,郭垣峰老师发表教育教学类论文近6篇,其中CN论文2篇,开设市级专题讲座及公开课4节;高偲偲老师开设市级公开课2次。此外,胡昌成、黄先秋、林秋华、黄丽彬等多位老师还多次参与宁德市统考命题工作。

课外拓展 精彩纷呈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历史教研组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和校本课程,给了学子充分展示的机会,几年来,历史教研组已开发了林秋华老师的《大美丝路——从长安到罗马》《遇见敦煌》、黄丽彬老师的《趣谈文物》、郭垣峰老师的《历史杂谈》、左淑琴老师的《国家记忆》、高偲偲老师的《中国古代都城与保护》、张君君《闽中古迹》等众多课外校本课程,都深受学生的欢迎。同时,充分发挥学科特色,重视历史传统在培养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举办了精彩纷呈的系列活动,如:《历史剧的编创》、《历史猜谜活动》、《历史上的生活小游戏》、《纪念宁德一中校庆80周年——历史文创设计大赛》《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向学生全方位展示了历史的魅力所在。

梁启超先生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宁德一中历史教研组老师们以同心戮力,共勉共进,为莘莘学子健康成长引领护航,为一中未来再创辉煌竭力尽智,谱写历史教育新篇章。
供稿:历史教研组
初审:杨恩彬
复审: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