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丹桂飘香。9月28日下午,宁德一中隆重举行“张海容省级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彭明河省级高中物理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来自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及区域兄弟学校的教育同仁,怀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与热忱齐聚一堂,共同见证闽东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时刻,开启省级名师工作室服务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征程。启动仪式由宁德一中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正高级语文教师、“张海容省级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张海容主持,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
一、领导致辞:凝聚共识,擘画工作室发展蓝图
宁德一中党委书记陈坤其致欢迎词,他代表学校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对宁德市教育局、市教师进修学校长期以来给予工作室建设的关心与支持致以衷心感谢。
陈坤其书记指出,此次两个省级名师工作室落户宁德一中,既是对学校学科建设与师资力量的肯定,更是推动区域学科教研协同发展的重要契机。宁德一中将在经费保障、人力调配、场地支持等方面不遗余力地为工作室搭建优质平台,期待工作室能成为“闽东学科教研的枢纽、教师共同成长的摇篮”,通过常态化交流与深度研讨,切实推动区域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宁德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连坚同志在讲话中强调,省级名师工作室是落实《福建省新时代基础教育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3-2025)》的核心载体,也是破解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难题、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力量。工作室全体成员要珍惜机遇,扛起责任,以高标准、严要求开展教研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闽东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连坚书记现场为两个工作室授牌,标志着工作室正式迈入实质运行阶段。
二、领衔表态:锚定目标,扛起区域教研重任
作为工作室领衔人,宁德一中副校长彭明河在发言中动情表示,能够领衔省级物理名师工作室,既感到荣幸与感动,更深知责任重大。他提出,工作室将以“聚焦教学真问题、触及教育本质”为核心定位,搭建“互学互鉴、反思共进”的研究平台:一是坚守“求真”初心,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开展教研;二是立足“务实”根本,围绕课堂教学难点、学生学习痛点设计研究课题;三是激发“创新”活力,探索跨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四是强化“共进”意识,带动帮扶学校与区域教师共同成长。
张海容老师则从“育人使命”与“时代要求”出发,明确工作室三大发展方向:其一,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文化传承、价值引领融入语文教学全过程,让语文课堂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其二,聚焦“AI赋能”时代命题,探索人工智能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方式与评价模式;其三,聚焦“强师赋能”核心目标,构建开放协同的教师发展共同体,通过示范课、专题研讨、课题共建等形式,带动区域语文教师专业能力整体提升。
三、专家引领:回归原点,解码课堂教学本质
启动仪式后,莆田第四中学正高级教师陈金贵带来题为《回归原点,赋能课堂:高中物理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探究》的专题讲座,为工作室成员与现场教师带来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洗礼。
讲座以习近平总书记“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的重要论述为开篇,结合AI时代教育发展要求,强调“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情感能力、坚定信仰与正确价值观”四大关键着力点,引发全场共鸣。
接着,陈金贵老师围绕三大核心内容展开分享:一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九个教学新视角,引导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思维,真正站在学生立场设计教学;二是深入解读“课堂教学原点”的内涵,指出原点是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核心目标与本质追求”,呼吁教师回归“育人”本真;三是系统阐述“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路径,强调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的“一致性”,提出“聚焦三大学习焦点、突出三大学习要素、运用三个学习载体”的具体策略,为教师开展课堂实践提供了可操作、可复制的方法。整场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为两个工作室后续教研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分会研讨:互学互鉴,共筑教育新未来
在热烈而务实的分会场交流环节,张海容老师率先引导成员们开启深度互动,围绕个人工作近况、教育实践心得展开坦诚分享,现场氛围谦逊融洽。交流过程中,张海容老师特别向在场成员介绍了工作室背后强大的专家顾问。她强调,这些行业资深专家将为大家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引导与学术支持,助力成员们突破发展瓶颈、拓宽专业视野。
针对未来工作方向,张海容进一步明确核心目标:工作室的价值绝不仅限于传统的送教下乡、课堂授课等单一形式,更要打破校际壁垒,搭建起一个常态化、多层次的校际互动平台。她提出,要通过定期研讨、资源共享、联合教研等多样化举措,推动不同学校之间的经验互鉴与优势互补,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协同合作中共同成长,携手为区域教育质量提升注入新动能。
此次省级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既是闽东基础教育落实省级教育发展计划的具体行动,也是宁德一中推动学科建设、辐射区域教育的重要举措。未来,两个工作室将以“示范领航”为己任,深耕教研、笃行不怠,在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道路上持续发力,为闽东培养更多优秀教师、培育更多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