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备现场:以“血橙”为链,串联大单元教学
活动开始,陈美琴老师系统回顾了高三生物备课组围绕“遗传的分子基础”大单元所开展的系列研究成果。该设计打破传统课时限制,整合“DNA是主要遗传物质”“DNA结构与复制”“基因表达”及“基因与性状关系”等核心内容,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网络,促进学生科学思维与生命观念的整体发展。
集备重点围绕“血橙为何充血”展开情境化问题链设计。从“血橙果肉红色的直接原因”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花色苷合成机制;逐步深入至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血橙与普通甜橙基因差异,最终延伸至表观遗传与性状表现的关系。问题链层层递进,帮助学生理解从基因到性状的调控路径,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备课组采用“一人主讲、集体深化”的研讨机制,通过多次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全景式集备,不断打磨问题链的逻辑结构与教学适切性。在二次集备中,全体教师聚焦张丽梅老师的教学设计展开深入研讨,从科学严谨性到课堂呈现方式,多维度提出优化建议,群策群力,反复推敲,确保每一处设计都经得起检验,每一环节都落地有声。
这一流程完整呈现了“一人主备、集体深化、多轮研磨、课堂示范”的全景式教研路径,既凝聚了团队智慧,也显著提升了备课的深度与课堂的实施效果。
课堂直击:情境贯穿,知识在真实中生长
上午第五节课,张丽梅老师将集备成果带入高三(8)班课堂。她以“血橙充血”为主线,贯穿整节复习课,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从花色苷的合成到基因表达的调控,再到表观遗传的延伸,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抽象概念,课堂氛围活跃,师生互动频繁,教学效果显著。
观摩有感:跨科共研,示范引领
各学科教研组长与集备组长全程观摩,对此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大家认为,生物备课组的集备模式具有示范价值,其情境创设、问题链设计与团队协作机制,为其他学科的大单元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高三语文备课组长陈俊梅老师认为,本次集备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不仅统一了教学进度、规划了后续内容,更在深入探讨高三复习课型的过程中,帮助新教师快速把握复习方向、提升课堂效率,实现了教研共进、以老带新的良好效果。
物理教研组长陈丽玲老师指出,生物组以“生活化·个人化·情境化”为路径,将真实情境与个体经验融入课堂任务,构建出契合新高考素养导向的情境链。这一模式路径清晰、易于借鉴,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可复制性,为物理学科的课堂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
历史教研组长黄先秋老师则将集备概括为一场“有组织、有流程、有沉淀”的团队科研:经验教师率先搭建框架,对标新课标与高考评价体系,拆解大概念、关键能力与易错点,形成“知识—情境—题型”三维图谱;随后全员共建共享,汇集历届积累的素材、数据与学情,借助“问题云”文档实现经验“颗粒归仓”。在共备环节,团队依据“目标—任务—评价”一致性原则,以“前置学习+课中探究+课后分层”三级时间轴精细规划教学节奏,既留给学生自主建构的空间,也为教师保留了二次创造的余地。
一次集备,一堂公开课,始于研讨,归于成长。本次活动的成功开展,为我校教学改革写下了有力的注脚。展望未来,宁德一中将继续深耕教研沃土,推动课堂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共生”,让学习在真实情境中真实发生,让教育变得更鲜活、更深刻、更触及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