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8月7日至11日,宁德一中2025级新高一31名优秀学子在带队老师詹增春及家长代表马孝森的带领下,开启了为期五天的“清北研学之旅”。从宁德到北京,跨越山海,这场以“名校励志、生涯规划、科技力量”为核心的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浸润与学术启蒙的旅程,更是一次点燃理想、淬炼成长的青春修行。让我们一同回顾这段充实而难忘的研学时光。
第一天:云端启航・航空筑梦
抵达北京后,学子们首先走进航空博物馆:战斗机群昂首待发,运输机承载历史记忆;直升机旋翼诉说功勋,火箭导弹模型矗立如钢铁巨人。定向任务“寻找伟人专机”激发团队协作与探索热情,同学们奔跑在展廊间,辨认不同机型,记录钱学森等科学家的故事,更用画笔描绘“未来智能客机”“新能源飞行器”的奇思妙想,将人文底蕴与实践创新深度融合。
夜幕降临,研学营地举行盛大开营仪式。詹增春老师强调研学目标与安全规范后,一位从宁德一中毕业的北大学霸现身,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我是如何考上北大的”的分享。他生动讲述了自己从宁德一中走向北大的心路历程、时间管理技巧与学科突破方法,尤其详细分享了高中各学科的学习要点和备考策略。学子们聚精会神,眼中充满着对顶尖学府的向往,将“自律+专注+方法”的核心公式飞速记在笔记本上。
第二天:学府巡礼・生涯觉醒
清华园里,阳光透过参天古树洒落。同学们漫步荷塘小径,聆听朱自清的文学故事;驻足清华学堂,感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的百年沉淀;探秘特色学科实验室,了解人工智能、航天工程等前沿领域的核心技术与研究成果。“原来大学是这样真实而鲜活!”同学们感叹,纷纷立下“冲刺名校”的志向。
下午转战北航,校园弥漫着航空航天的热血气息。探访镇馆之宝“黑寡妇”战机,同学们触摸机身纹路,聆听讲解员揭秘其战斗历史;在航空航天博物馆,钱学森手稿与长征火箭模型无声诉说着“两弹一星”精神;在讲解员的细致讲解中,同学们了解了空气动力学原理与中国航空发展脉络,也通过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事迹,深刻体会到“科技强国,吾辈担当”的责任,不少同学在笔记本上写下“或许未来,我也能为航天事业添一份力”,悄然开启对未来专业方向的思考。
第三天:燕园问道・文化铸魂
凌晨1:30,学子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乘车赶赴天安门广场,尽管夜色深沉,大家却毫无睡意,心中满是对升旗仪式的期待。到达广场后,同学们有序排队等候,在静谧的凌晨,默默感受着这份特殊的庄重与神圣。当东方泛起鱼肚白,天安门广场逐渐热闹起来。国旗护卫队迈着铿锵步伐出旗,每一步都坚定有力,震撼人心。国歌奏响瞬间,学子们庄严肃立,目光紧紧追随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心中涌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升旗仪式结束后,大家前往北京大学,在学校食堂解锁了一顿地道的老北京早餐。豆汁儿的醇厚、焦圈的酥脆、艾窝窝的软糯.....食堂里师生穿梭的身影、碗筷碰撞的轻响,伴着窗外的晨光,让大家在舌尖的满足中,真切触摸到北大校园日常的烟火气。
餐后,学子们前往北京大学,在北大硕士学姐的带领下开启沉浸式游览。未名湖波光粼粼,博雅塔倒影摇曳,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学姐详细讲述了北大的历史沿革、名人故事以及校园文化,从西南联大的烽火岁月到如今的学术成就,让同学们对北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学姐的引导下,大家驻足于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学姐深情讲述背后的英雄事迹,同学们也将责任担当与科学精神厚植于心。大家还参观了考古博物馆和生物标本馆,商周青铜器诉说着文明密码,生物标本呈现出生命演化的奇观。途中,同学们不时向学姐请教学习上的问题,学姐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了学习方法、时间管理以及大学专业选择等方面的心得,大家受益匪浅。
第四天:家国情怀・科技逐梦
上午大家来到军事博物馆,新中国兵器发展史展令人震撼:从“小米加步枪” 到 “东风导弹”,从缴获战机到自主研发的航母模型,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同学们聆听讲解,触摸历史印记,感受国防科技从追赶到领跑的艰辛历程,深刻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意义,也更坚定了“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
下午大家来到科技馆参观,在“华夏之光”展厅解码古代科技成就;在“挑战未来”展区体验人工智能与新能源应用;在北京科学中心,“生命乐章”展区解密人体奥秘,“生存对话”展区模拟极端环境应对,而定向任务与科技实验则激发着大家的逻辑思维与协作能力。同学们还亲手操作无人机编队、参与机器人足球赛,在“挑战不可能”的互动中提升科学思维与实践创新能力。
晚上的结业仪式中,各小队精心呈现研学手账:图文并茂记录行程亮点、研究课题思路、学霸笔记摘要与个人感悟。汇报时,有人分享航空博物馆的机械美学发现,有人剖析清华北大学子的共性特质,有人提出对“科技与古代文明关联”的独特见解,集体智慧碰撞出思想火花,为研学画上阶段性圆满句号。
第五天:科技赋能・归程展望
走进北科大实验室,前沿科技触手可及:初探大模型原理,体验AI绘画创作与数字人设计;在“科技领航,科普讲堂”中,专家系统讲解了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应用前景,通过生动案例和实物展示,同学们深入了解了无人机在各个领域的创新应用,拓宽了科技视野;机器人课堂中,创意编程让机械臂精准传球射门,在 “智慧足球赛”里感受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潜力。
返程途中,有人翻看着清华北大学姐学长的联系方式,计划后续请教学习困惑;有人对着研学手册上的“研究性课题”清单,定下了“科技对生活的影响”的探究方向;更有人在笔记本上写下高中三年的目标:“像学长那样,用自律铺就通往理想的路。”回望舷窗外的北京天际线,同学们明白,这场研学不是终点——名校的轮廓已清晰,奋斗的方向已明确,未来的三年,他们将带着这份“强基筑梦”的信念,把研学收获转化为笔端的力量、课堂的专注,在宁德一中的校园里续写属于自己的成长篇章。
学子心声:研学路上的成长印记
跟随着北大学姐的脚步转过静园草坪,未名湖如碧玉般镶嵌在校园中央,博雅塔倒影水中。所谓 “一塔湖图”,不仅是风景,更是思想传承的隐喻。北大之行像一本立体百科全书,既有历史厚重,又有青春朝气,让人触摸文明脉络,听见科技心跳。
—— 范筱奕
未名湖泛着细碎波光,我们的欢声笑语在湖与塔之间回荡。这片湖水表面平静,内里却激荡着思想暗涌。百年前胡适、鲁迅等先贤或许在此争论呐喊,而今我们体会着校园自由精神,将学姐的恳切经验化为持久的思考与行动。未名湖依旧流淌,我们已携着新的方法,迈向崭新篇章。
—— 陈思锦
天安门升旗仪式上,旭日与国旗同升,映照人民大会堂的庄严与纪念碑的肃穆,英雄魂魄在晨曦中激荡心潮。北大未名湖的波光与图书馆的书海,连同学姐的经验之谈,织成可触摸的学府图景。此行如明灯:国旗唤醒赤子之心,湖光映照求知者身影。我将把这份感动,化作高中三年每一个踏实脚印,追随前人灯火,迈向心之所向。
—— 林圣芯
军事博物馆里,从“小米加步枪”到“东风导弹”,展品诉说着国防科技从追赶到领跑的历程,让人体会 “强国必须强军”的深意。科技馆中,浑天仪与“天和”核心舱模型跨越千年对话,火箭残骸的灼烧痕迹、航天模拟器的平衡挑战,比文字更能传递探索的艰辛。这里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每个人都能在与科技的对话中,播下好奇与向往的种子。
—— 宋东杭、钱选睿、罗煜河、林千翔
结语:清北研学,是终点更是起点
五天的研学之旅短暂却意义深远。宁德一中的学子们在清北学府的浸润中感受学术巅峰的魅力,在科技馆的探索中触摸科技未来的温度,在天安门的朝阳里厚植家国情怀的根基,更在团队协作与自主管理中淬炼出独立人格的光芒。这场研学不仅是对北京历史文化与顶尖教育的深度探索,更是一次唤醒自我、锚定方向、积蓄力量的成长仪式。正如开营仪式上老师所言:“清北的大门终将为有准备者敞开,但真正的成长,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