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中华 强我中华”读书月系列报道——高一年段“读传记 效先贤”读书分享主题活动

发布时间: 2024-11-28 10:36 点击数:{{ pvCount }} 字体: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部署,宁德一中开展“爱我中华 强我中华”系列读书月活动,分为四个阶段,由高一、高二轮流举办,旨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第一阶段活动主题为“读传记 效先贤”,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效仿先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史明志效先贤

  开展“读传记 效先贤”主题读书活动,倡导学生阅读人物传记类书籍。在阅读书籍、传承接力中积淀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品德修养,树立远大志向。校图书馆提供人物传记类书单供学生自由借阅。在校园的图书馆角落,能看到许多同学时而快速翻阅,时而停下笔来,眼神中透露出对优秀人物的向往和对自己未来的憧憬,那份专注与努力,仿佛能听见时间在他翻动书页的声音中悄然流逝。

  各班举办班级“读传记 效先贤”读书分享会,一次与历史人物交流的心灵盛宴,一次与古代智慧的跨时空碰撞,让传记阅读成为连接班级、启迪思想的桥梁。

 

  二、读思结合谈分享

  积极开展读书分享活动,搭建学生展示阅读成果、交流读书心得的阅读分享平台。11月25日第一阶段活动“读传记 效先贤”读书分享会在校图书馆开展,高一年段十六个班级代表参加,通过阅读分享优秀人物传记,来感受他们的人生经历、人生理想、精神品质和深远影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有理想有信念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人。

  高一语文备课组组长叶渝主持开场,对本次分享会的整体安排进行说明,希望各班级代表珍惜并充分利用好本次分享机会,展现自身学识和风采。

 

  王神华校长、彭明河副校长出席本次分享会,并表达了对同学们的要求和期望,通过学校组织这样的读书活动,促进更多同学好好学习,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而努力奋斗,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人才。课程与教学中心主任左友松、学生发展中心负责人郭垣峰、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张海容、课程与教学中心副主任刘筱敏、图书馆馆长阮召东、语文教研组组长黄秋瑾、高二语文备课组组长陈俊梅、宁德市名师培养对象、高一部分语文老师共同参加了本次分享活动。

 

  紧接着各班级代表依次分享。高一(6)班王宇茜以《曾国藩传》中曾国藩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最大,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认为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高一(5)班黄正博围绕着苏东坡的传奇一生,对他多重身份、乐天态度娓娓道来,倾情推荐《苏东坡传》;高一(9)班卢希推荐《许三观卖血记》,并认为许三观卖血是为了娶亲,是为了救治重病的儿子,是为了郑重款待贵客,是为了不被饿死,是为了生存。但是最终,还是为了爱和生活的尊严。高一(14)班黄锦平带领大家走进《梦圆大地:袁隆平传》,走进袁隆平的内心世界,全面了解袁老独特的成长经历,深刻体味理性的阳光和科研的韵律,真切感受他那崇高的人格魅力和真性情。高一(11)班林玉淇将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苏东坡传》的分享中,用数首经典苏词串联起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高一(7)班林思宇认为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演绎和渲染下,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被捧上足智多谋、用兵如神、无所不能的神坛。然而,《诸葛亮传》中刻画的诸葛亮却是一个充满谜团,有执着,有无奈,也有失败的有血有肉的人,他北伐未竟、壮志未酬的结局也充满了悲剧性。高一(3)班彭隆邦同样也从《三百年前旧板桥——郑板桥画传》中看到了郑板桥,一个多面性天才的人物,一个永远魅力四射的灵魂。高一(8)班刘梓岑通过《我心归处是敦煌》的分享,展现“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历数百年敦煌学研究的筚路蓝缕。高一(13)班林思婕在《梦归田园:孟浩然传》读出了文人功业的失意、家庭生活的磨难,使得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落寞困顿,终老田园。高一(16)班王鹏铭就分享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原句分享自己感悟体会。高一(12)班朱训璋分享的《朱元璋传》中的朱元璋是起于草根的“乞丐皇帝”,是开创了“最后一个汉族王朝”的传奇帝王,邀请在座同学一起看朱元璋的真实人生。

 

  活动过程中穿插语文教研组组长黄秋瑾、宁德市名师培养对象柘荣一中陈琳、福安一中郑坛建三位老师的精彩点评。

  黄秋瑾老师指出读书能够拓宽、延长自己生命的范围和长度,让同学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同时,也让个人在精神上更加充实和满足,拥有更长的“精神寿命”。因此,应该珍惜每一次阅读的机会,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让自己的生命因读书而更加丰富多彩。

  陈琳老师提出真正的阅读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主动地思考与应用。在讲述书中的故事时,实际上是在通过这些故事来映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和经历。在实际读书过程中,要仿佛与书本融为一体,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借由读书暂时远离外界的喧嚣和纷争,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机会,从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启示。陈老师提醒在座的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无论过去遭遇了多少困难和挑战,它们最终都会成为我们人生故事的一部分。当意识到自己也能成为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时,就会更加勇敢地面对未来,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郑坛建老师认为读书不怕读“差书”,重点是读书态度,态度正确,是非曲直不辨自明。对于分享的方法,强调要做足准备,流利演讲。并结合自身的阅读经历和体会,提出读书要进入文本情境,以《我与地坛》为例,史铁生并不愿意被定义为残疾人,应当从精神层面讨论生命的宽度和深度。最后郑老师说明阅读不应局限于一本书,要借助多方历史材料,形成自己的判断。并带着生活的温度走进书本。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更是一种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过程。带着生活的温度走进书本,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力量。

    

 

  最后,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张海容老师为本次分享会作总结发言,首先提出“五有读书”的评价充分肯定了本次读书分享会的各班代表发言,包括“有准备”“有自信”“有体悟”“有条理”“有重点”等方面。读书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目标,本次阅读传记重点是要把握经典著作感受和价值、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建构。高一作为全新的阅读起点,更应当跳出自己阅读舒适区,思考自己阅读输入和输出能否成为正比。最后借由多本著作表达期许,人类群星闪耀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历史长河中历史时刻的决定者。遇到困惑,阅读是不需要本钱,门槛最低的解决之道,鼓励高一年段同学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在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无数先贤以他们的智慧、勇气和担当,书写了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本次“读传记 效先贤”活动作为“爱我中华 强我中华”读书月第一阶段活动,旨在通过引导师生阅读中华先贤的传记,深入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思想成就和道德风范,从而激发师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