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剑青春,文以载道|宁德一中2024级高一新生军训心得征文大赛获奖名单及作品展示

发布时间: 2024-09-12 15:00 点击数:{{ pvCount }} 字体:    

  为了深入挖掘宁德一中高一新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捕捉军训中的动人瞬间,弘扬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铸就一段段热血澎湃的青春记忆,我校特举办2024级高一新生军训心得征文大赛。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收获的军训季里,不仅有汗水与坚持的故事,更有文采飞扬、情感真挚的篇章。经过激烈的评选与层层筛选,以下同学的作品脱颖而出,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军训中的汗水与欢笑,更深刻反映了同学们在磨砺中成长的坚韧与智慧,是青春最动人的注脚,也是自我超越的辉煌见证。

  获奖名单

  部分获奖作品展示

    

  高一(16)班  赵翔睿

  你们懂得很多东西,我读懂了你们。

  你懂得怎样做好一个兵,我懂你的坚持。

我的教官是年纪最大的,也是最有军人模样的,刚开始我不懂,笑他古板。只有他会在同学们向他问好时肃立,并满脸严肃地回一个军礼;只有他会在脱下外套时将军装反复叠上好几遍,直到看起来挑不出一丝错处时才虔诚地将它摆在地上;只有他会在教军体拳时招招到位,认真得像在主席面前接受阅兵,他很懂怎么做一个好兵。他的懂得并不刻意,是一遍遍磨练出来的习惯,尽管他已经退伍15年。他总一遍遍讲述他当兵的故事,他说他去努力并不是为了什么,可我懂他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对得起军装,是为了对得起自己。

你懂得世界的局势,我懂你的满腔期盼。

 

  总教官总是被学生们声讨话多,每次收操时总有讲不完的鸡汤。他一直说“你们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他一直说“祖国的未来是你们的。”

  其实刚开始我不懂,为什么要说这么多话。直到有天看完抗战时期的电影,他背着手,沉默许久后端详着我们说“世界局势不容乐观,钓鱼岛,台海问题不断;巴以,俄乌问题尖锐,虽然是和平年代,但危机四伏。我希望你们懂得这些。”

  我终于懂得他的鼓励是为什么,他希望我们能成材,我懂他希望我们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他希望我们懂得国家的处境,有一份热,发一分光。

你懂得怎么保家卫国,我懂你的铁血丹心。

 

  军训某晚,学校放影片《八佰》。这次我一开始就懂。懂我们为什么难,懂我们为什么能赢。

  他们说“你们读书的娃娃比我们宝贵。”,于是让学生躲着,他们抗,他们懂得要有人去搞科技振兴中华。他们说“将信带给我娘,告诉她:她儿子是英雄”,于是身捆炸药一跃而下炸开日军的车;他们懂要有人牺牲来换取胜利;他们懂得苟利国家,生死以之。

  他们也许不懂以后的中华会是什么样,可我们中华民族会懂他们的付出,会懂他们的牺牲,懂他们的赤忱和忠心。

  军训,本质上是军人意识的传递。我终于还是懂了他们想教给我们的认真,教给我们的努力拼搏,懂得他们的期盼,懂他们的担当,我懂他们所有人,他们希望“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旧是五岳向上,民族意识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

  军训结束了,或许我学的队列很快就会松懈下来,军体拳也很快不会打了罢,但我懂的东西不会。放心吧,我都懂了,我懂,山河虽无恙,吾辈当自强!

  乱云飞渡仍从容,风雨无阻更向前

  高一(1)班  陈蔚田

长风啸、旌旗声烈,百炼淬火方成铁。回首七日磨砺,心之坚,如磐石,志之烈,似朝日。不经感怀:我欲穿花寻路,直至凌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千锤万凿塑军姿,烈阳苦雨若等闲

红日初升,吞吐耀眼金芒,给操场镀上盛装,也映照着少年稚嫩而坚毅的脸庞。“哨息,立正——!”哨声如铁,军令如山,是钢一般的纪律。“两肩张开,肩膀向上抬……”教官们严格的指导似锋锐之刃,与炙热的天气一道,挑战着我们心中的极限,也将我们心中的自大与不屑,随着豆大的汗珠挥洒而去,留下的,是如金石一般敢打必胜、奋勇争先的信念。“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塑立意志的第一课,令我们新锋淬火,怀韧待发,积砥砺前行之势,成致远千里之功。

跋山涉水磨意志,光照宁川学子风

时维八月,序属三伏,骄阳似火,燃心中昂扬战意。“一二一、一二一”步伐齐整雄姿展,直出校园气势扬。清风拂面,遥襟甫畅,意兴遄飞,同学们斫去前日疲态,高声欢唱,战歌声声,伴清风之声,直入云霄,欲遏薄云。拾级而上,由底至顶,山路崎岖回转,所幸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消去些许暑意,待至登顶,远望,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青松苍苍,现冈西之体势,顿觉天地之迥、世界无穷,几日以来的疲惫与些许怨气也散落成尘,归入随风。此时,难免让人心中激荡起“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的壮志豪情,更加坚定了一中学子敢为人先、跨越山海的鸿鹄之志。

观影《八佰》壮豪情,荧幕声起民族心

“湖北邺县人,李二八”——虽然散场的荧光已亮起多时,但电影中视死如归的低语仍然在我的耳边震聋发聩。面对残暴的日军与猛烈的炮火,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抱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之决心誓死抵抗。反观全线崩溃的国军却使上海数十万百姓生灵涂炭,只能逃入租界,在西方列强充满歧视的“保护”下苟且偷生;对于同胞的惨死与国土的沦丧,许多国人仍旧怀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过着麻木的生活隔岸观火,更有出卖情报的记者与可耻的叛徒……,都让人感到痛心疾首、悲从中来。这些也告诉我们,在艰难困苦中,唯有视死如归的牺牲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方可打破黑暗的牢笼,激起亿万同胞的反抗,重燃血的意志!

新锋淬火方砺锋芒,青年怀力以致千里。我等新时代少年,正如初升之朝阳,经军训之磨砺,自当心怀中国梦,立马振山河!自当踔历奋发,笃行不怠!自当不啻微芒,造炬成阳!

 

 

  扬青春之纛旗,展青春之风华

  高一(3)班  陈栾铭

向前未曾预料,军训是如此疲心劳神,一次次麻木与疼痛袭来,又一次次坚持着挺过来。肉体与极限互搏,思想与过往的惰性争锋,不由令我有感而发。

不论以何种形式,军训归结是要强健体魄,磨砺意志,促进合作的。兵家常言:“不动如山。”又言:“站如松,坐如钟。”其中正暗契着定力之奥妙所在,在七天之内,我们遇雨迎风,朝阳而训,汗水浸透衣裳,无数次曾想要放弃的我们,又在与自我情性的博弈中选择了坚持,这便是定力,一份珍贵的、也来之不易的力量,将于这此七日的煎熬与苦行后,长存于众人之心际,这种意志力或将伴吾辈终生,一次次推倒过往梦魇所砌之心墙,一次次重塑自己,其中既包括重塑体魄,挑战凡躯之极限,也囊括了精神亦或心灵世界的重塑。当肉体力量不足时,心力会将我们带向更远,更深的以往未见之境界,军训正是如此,它不是给予你什么,而是让你自加悟解,自成栋梁。

曾记教官之言:“八佰将士”,八佰,多么光荣之名!犹记一河之岸,歌舞生平的上海,空落的疆土。最终在那四行仓库,贼寇至而不前;八佰,多么鲜红之名!以身阻敌,坚持着战至最后一人的决心;八佰,多么激昂之名!五湖四海,异名异姓,但当那二字响彻云霄,他们又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军人,烈士,国士……八百之名,数不可数;八佰之名,继而扬光之!曾经之八佰,浴血而战贼寇;今日之八佰,淋光而展风华。吾辈青年,正于海日东升时,风华正茂际,世界将属于我等,而起行之时,正是这苦劳的军训生活。虽苦虽劳,而忆昔八佰之历史,那四行仓库中的血肉长城,心中苦痛未减,信念却增。苦劳之七日,固身心之基础、浇注学生应有之心性体魄。八佰之名,由吾辈学而继之。

当阳之时。我们共同奔赴一中,人生初步的勾勒正被着上色彩。这第一份色,或是黄色,是军训时向阳而生,朝光而往的那一份昂扬、激情的信念,烨然如白昼之光芒;或是赤色,赤血丹心书风华正茂,汗血铸成男儿身,烈日里,风雨中,心血未见有半点遗废,我们心血终铸血性;再者许有银色,银枪亮剑,我们磨练,那尖透韧挺,无非是经数日、数月乃至数年操磨,百年磨得国器成,我们的汗水,终利其器,人生之荆棘,我等必披坚执锐,一击而破之。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当年的橘子洲头,风起云涌,今日之宁德一中,正潮涌云腾,沸腾着激情、希望与自信。那一刻,八佰子弟,皆意气风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今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国家

  ——记宁德一中2024级高一新生军训  

高一(13)班  范心珞

 

  “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军训会操时铿锵有力的宣言致词在操场上回响。我心里倍感骄傲与自豪。是为我们这群新时代的青年感到骄傲,更是对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

  为期七天的军训伴随着落日的余晖和蝉鸣的聒噪落下了帷幕,却带给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起床,洗漱,整理着装,开启了一日的军训。雨后阳光氤氲着新鲜的空气,五星红旗在湛蓝的天空下迎风飘扬,是我对军训的初印象。军训,是骄阳烈日下的汗水,站立军姿,坚挺如松;是滂沱大雨下的坚守,步伐整齐,声音嘹亮;是军歌口号中的传承,铿锵有力,代代相传;是观看电影《八佰》中的青年壮士英勇,舍生取义,奋不顾身抵抗敌人。从第一天军训许多同学的晕倒到第七天更多同学们的坚持,军训,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蜕变,更是见证了我们新一代的青年顽强的意志和进取的精神。

  青春是什么?在军训期间我不断询问自己。在同学们的青年之躯上,在电影《八佰》中青年壮士们以血肉之躯铸成坚固的城墙抵御外敌,我找到了答案。它是人生的启程之时,也是人格的塑造之时。身处不同时代的青年应抓住生命中最炽热,最明亮的一段光阴,去展现青春无穷的力量和无限的可能。

  陈独秀曾于《敬告青年》一文中写道:“青年之于社会,犹如鲜活细胞之在人生。”青年是时代的骄子,也是社会的中流砥柱。革命先驱者陈独秀勇于接受历史交予他的使命,为反帝反封建奔走呼号。他以《新青年》为阵地,汇聚天下英才,宣传新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车轮,也为中华民族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杜海潮怀揣着对星空的向往,十余年一日地奔赴远方。读书时的勤学,选拔时的苦练,让孩童时的幻影不再是模糊的碎影。种种勤苦化作了启程的燃料,随着腾空而上的飞船驶向浩瀚的星海,他终于在无垠的宇宙中听到了梦想的回响。当今时代,青年也应如他们一般,以奋斗为人生底色,勇于担当,追逐理想,释放自我的无限潜能。

  新时代有新机遇和新挑战,号召新青年要有新担当。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敢于创新,不断拼搏,聚焦于人工智能芯片的创新研究,推动我国新品领域不断发展;设计学博士刁秋宇学以致用,致力于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发展,用青年人自己的方式赋予非遗活力,使之重焕生机。“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这是当代新青年应有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又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百年之前,知识青年点燃爱国火种,为民族、国家的救亡图存而奔走呼号,构成了瞩目的时代剪影。百年之后,青年一代接过时代发展的接力棒,笃行致远,将理想抱负祝熔铸于脚踏实地的奋斗;积极进取,用火热的干劲点亮伟大的灯盏,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注入正能量,用敢于拼搏、求真务实的精神续写民族繁荣的新篇章。

  精感石末羽,岂云惮险艰

  高一六班  郭远弘

  星燧贸迁,斗转星移。恍惚间踏入了宁德一中的校门,面对全新的生活,恰如五柳先生所言:“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全体高一学子翻过曾经的篇章,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之姿昂首跃向军训的漫漫征途。

  胸中有丘壑,立马镇山河

古人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当在炎炎烈日之下站起军姿,全体高一学子没有丝毫退缩之意,哪怕倒在骄阳之下,也怀揣毛泽东“雄关漫道铮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昂扬斗志,唯有历经淬火,方可百炼成钢。当跌倒的同学再度爬起,予炬日以坚韧的眼神,我仿佛看到一桥飞架南北,引领着吾偕青年由稚嫩走向成熟。毛泽东曾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头越,我辈宁一学子,在淬火之中炼就钢铁般的意志,足可见唯有予以汗水与痛苦,才能“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是军训教给我的第一课,肩鸿任钜踏歌行,功不唐捐玉汝成,吾偕青年必将怀揣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怀鸿鹄之志,展骐骥之跃。

拢指能成拳,聚阳方生焰

《孙子兵法》有云:“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诚哉斯言!在走队列之时,若非上下一心,同舟共济,便会使队列杂乱无章,毫无章法。可见即使有再突出的个人能力,若不服从于集体,终究会化作阿克琉斯之踵、达摩克利斯之剑。故生在团体之中,作为集体的一份子,唯与每个人心连心,共呼吸,方可汇点点星火为燎原之势,届时,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这是军训教给我的第二课,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吾偕青年必将以共生团结之水,浇命运共同之花,心存千般锦绣,手鞠河汉万顷。

存心寄华夏,岁月赠山河

观影《八佰》之时,八百将士以命相抵,死守四行仓库,实是震撼人心,毛泽东有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可见,正是有这样许国不复为身谋之人,才得以使华夏幽而复明。诚如林则徐所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身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又怎能不以满腔热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吾偕宁一青年,奉承求索精神,不惧九重之渊,誓为祖国赴汤蹈火。这是军训教给我的第三课,时隔百年,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之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意志永远向前。

春风蕴瑞,光耀厅堂,培风图南,行远自迩。鸿猷寰宇间,自有此七日军训之经历,吾偕宁一青年必秉承天心,润泽四野星辰,继续盎然生机,生生不灭。毛泽东曾说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且看我辈青年披荆斩棘,登临高山之巅,纵观浮翠流丹之光景。

 

这些获奖作品,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青春的夜空,是学生们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是对军训生活深刻理解的结晶。这些作品,将成为高一新生共同的记忆,激励着每一位学子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用文字记录生活,用情感温暖人心。同时,也期待更多的同学能够积极参与到我校丰富多彩的各类文化活动中来,共同营造我们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